为厚植六盘水文明城市建设底蕴,激发社会进步内生动力,六盘水市科协以“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、个人品德”建设为战略支点,构建“教育—实践—激励”全链条培育体系。7月16日,六盘水市科协开展了第七期道德讲堂。
学习现场
南京大学高材生袁辉,2012年毕业后做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——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机会,只身来到湖北恩施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,成为一名乡村支教老师。这一待,就是整整13年。初到山区时,他面对的是摇摇欲坠的校舍、残缺不全的课桌椅,以及孩子们渴望知识却又迷茫的眼神。但袁辉没有被艰苦的条件吓倒,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。他不仅承担语文、数学等主科教学,还因地制宜地开设了诗歌创作、美术手工、趣味体育等特色课程,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。在支教过程中,袁辉发现许多学生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风险。为此,他省吃俭用,用自己微薄的补助资助贫困学生;为了劝返失学儿童,他常常要徒步数小时山路进行家访。最令人感动的是,为了让一名残疾学生能够上学,他坚持每天往返三小时背送这个孩子。13年来,袁辉的足迹遍布巴东县多个偏远教学点,帮助数十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,其中多名学生后来考上了大学,改变了命运。袁辉的坚守与付出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,他先后获得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”“全国最美教师”等荣誉称号。面对荣誉,他始终保持谦逊:“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”。如今,已过而立之年的袁辉依然坚守在大山深处,用知识改变着乡村孩子的命运,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。他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无数人,更成为乡村教育的一面旗帜,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教育事业。
通过此次“道德讲堂”学习,市科协将继续树立道德模范的作用,发扬好人好事为引领,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,让好人精神成为新时代社会新风尚。(骆玲玲;审核:王胜利)